一本好書可以讓你認識一個地區(qū),一個城市,甚至一個大陸。讀《邊城》,你可以在書中領略到湘西的秀美景色;讀《伊斯坦布爾,一座城市的記憶》,讓你了解這座城市的喜怒哀樂,感受這個帝國的興盛與衰落,從文化層面上去幻想這個國家的氣質(zhì)。
讀書如此,翻譯亦是如此。正如常說的,觀景不如聽景,聽景不如讀景,讀景不如譯景。方柏林曾說他翻譯《一個唯美主義者的遺言》時,他跟著"奧斯卡·王爾德"游巴黎;翻譯《萬靈節(jié)》時,他跟著諾特博姆游柏林。這種"翻譯"旅游沒有催著趕行程的領隊,也沒有同行人的打擾。當你遇到令你著迷的“景點”,你可以停留下來想待多久就待多久。無商販之騎擾,奔搜之勞形。
讀書猶如一次短跑,你集中精力便可以在較短時間內(nèi)到達終點。翻譯則是一場馬拉松式的"慢閱讀",你翻譯的過程中慢慢體會每一處“風景”,最后你甚至會覺得你對這個地方的了解,超過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當?shù)鼐用?,更不要說走馬觀花到此一游的旅客了。
翻譯書籍的時候,有的譯者喜歡細細品讀多次之后才開始翻譯,而有的譯者則是帶著對內(nèi)容的好奇,邊看邊翻,書譯完之后,再多次校對,通過長時間的打磨、調(diào)查及請教來提高譯文的質(zhì)量。無論譯者是哪種翻譯形式,翻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它需要大塊的時間及大片的安靜。
翻譯是一場漫長且有趣的“臥游”,它需要把之前作家打造好的“世界”拆除,將拆除的零件運到新的地方,重新碼起來,拾握齊整,末了還得給收拾好, 不讓“新場地”留有礙眼的痕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