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譯作為翻譯業(yè)務內(nèi)難度要求較大的類別之一,學習與提升的難度也是一樣。很多口譯譯員隨著工作難度的加大,在工作過程中會覺得吃力,但是要想提升卻發(fā)現(xiàn)舉步維艱。那么當能力到達瓶頸時如何突破提升成為了一個難題,口譯、筆譯專家,英語界著名實戰(zhàn)型口譯教授,翻譯專業(yè)研究生導師,南京大學教授,英國倫敦大學碩士,國際會議資深同傳譯員,曹建新就對這個問題寫了一篇解讀文章,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。

口譯能力

  1 聽力水平(信息輸入)

  口譯,顧名思義,“口”代表“嘴巴”,但是實際上,若要做好口譯工作,首當其沖的恰恰不是嘴巴,而是另一個感覺器官,那就是耳朵!

  現(xiàn)實口譯過程中,我們的口譯員常常出現(xiàn)這樣一種情況:當英美人士開口后,口譯員不能百之百地聽懂對方,或只能聽懂一半,或只是三分之一。

  聽力差,就無法準確而有效地進行轉(zhuǎn)述。往往聽懂聽不懂,聽懂多少,即便全聽懂以后又能記住多少,這些因素,都直接影響到一場口譯的效果。

  現(xiàn)在,我們做個假設:就當作是能夠全部聽懂,那么全部聽懂以后,如何去記住它們。因為口譯實踐證明:全部聽懂了,并不代表能夠記住它們!

  通過聽力而獲得的信息,目前有兩種記憶方式:一種是“筆記”,即當場做筆記;另一種是“心記”,即靠心里去記。

  先談談由聽力而應運而生的筆記。

  必須看到:口譯的筆記,在使用場合方面有其局限性。在口譯實際操作中,只有當坐在桌子旁邊、處于穩(wěn)定和安靜的環(huán)境之時,口譯員才可以使用一下筆記。而當口譯員處于動態(tài)之時,就不便使用。

  比如,陪著外賓,邊走邊口譯,步履匆匆,掏出小本子同時做口譯筆記方便嗎?和外賓坐在汽車里,顛簸不停,掏出小本子同時做口譯筆記方便嗎?這是交傳口譯。而在做同傳口譯時,由于需要同步,邊記邊譯,則會分散時間,分散注意力,使得同傳口譯無法同步跟上。

  所以,同傳口譯不提倡做筆記,而應該全神貫注、心無旁騖地一邊心里記,一邊同時譯出。

  這里我舉個例子:北京外國語大學(我的母校)高級翻譯學院院長李長栓,十多年前(即2006年4月26日)和我一起,同時在南京大學中美文化中心為一次國際會議做同傳。

  在同傳過程中,他不僅不做筆記,而且自始至終雙目緊閉。因為我們都知道,邊做筆記邊口譯,客觀上來講,不僅跟不上,而且會使自己分神,產(chǎn)生干擾。

  所以,就口譯中涉及的聽力而言,應該把口譯現(xiàn)場的實際情況告訴學生和那些剛剛從事口譯的新人,要給他們指出:在交傳口譯中,一個合格的口譯員,要具備不靠筆記而心里強記三句的能力(因為在交傳口譯中,中外賓客通常是說三句左右停一停)。

  也就是說,主要依靠心記。而在同傳口譯中,則不提倡做筆記??谧g訓練中,心記訓練要重于筆記訓練!

  同時,還要給學生指出:無論是交傳口譯或是同傳口譯,其信息的飽和度和準確度,都不能和筆譯相比。

  交傳口譯或是同傳口譯,都會出現(xiàn)漏譯和誤譯??谧g中的漏譯和誤譯,是可以體諒的??梢哉f,口譯員包括我國外交部的口譯員和聯(lián)合國的口譯員,都無法逃脫口譯中出現(xiàn)漏譯和誤譯的問題。

  一個優(yōu)秀的口譯員和一個普通的口譯員,他們的差別只是:前者的漏譯和誤譯少些,后者的漏譯和誤譯多些而已!

  所以,要把這一無情的難以扭轉(zhuǎn)的事實真相告訴學生和剛剛從事口譯的新人,打消他們口譯的完美主義,從而使他們在口譯練習和未來口譯工作中,放下思想包袱,減輕壓力。

  必須一針見血的指出:我們的一些高校和口譯培訓機構(gòu),要清醒地意識到:學口譯的學生們,現(xiàn)在缺的,絕非是會不會做筆記,而是有時根本沒聽懂或聽不懂老外是在說什么!

  所以,一定要抓住信息輸入的關(guān)鍵問題,那就是:聽力,聽力,聽力水平!這才是癥結(jié)所在!

  對于口譯,如果我們只強調(diào)口頭表達能力,不注意聽力訓練和聽力提高;如果只談某人的口語如何如何,不考察其聽力水平,就必然為口譯留下后患。

  2 筆譯功底(信息處理)

  練習口譯和筆譯有何關(guān)系?

  對于這個問題,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口譯的操作過程。

  口譯,往往是事前沒有準備的,是隨機的,是即興的。當我們在口譯中面對瞬息萬變的不同信息時,僅僅靠以前英語教材上提供的那些內(nèi)容、用詞和句型,對號入座,去用英語口語表達不同的情感、不同的念頭和不同的事物,那是絕對無法涵蓋的。

  所以,進行現(xiàn)場口譯時,就必須通過聽力將獲取到的種種不同的信息,進行瞬間的編輯和處理,然后脫口而出,表達出來。

  那么,我們在口譯過程中進行的漢譯英和英譯漢,這種翻譯功底究竟基于什么?

  有人說,過去在學校,老師要求學生用英文的思維方式,用英美人的思維方式,去講英語,去寫英語,去做翻譯。

  這種理想化的倡導,實際上行不通。因為任何一個中國人,只要在中國這片國土上生活過十多年,中國人的思維方式、中文的遣詞用字及句子架構(gòu),都已經(jīng)深深地扎根于腦海之中。

  當我們做口譯時,必定要經(jīng)過一個從中國人的思維方式、中文的遣詞用字及句子架構(gòu),轉(zhuǎn)換成英美人的思維方式、英文的遣詞用字及句子架構(gòu)的過程,這個轉(zhuǎn)換過程,其實就是翻譯。

  而這種翻譯,對中國人來說,就是通過筆譯訓練而產(chǎn)生的功底。筆譯的翻譯過程,在遣詞造句上所需的時間,顯然要充分得多,從容得多。

  而口譯的翻譯過程,遠沒有那么充分,遠沒有那么從容。不難想象,一個人的筆譯質(zhì)量,如果本身就不理想,毛病百出,那么在需要瞬間作出反應的口譯中,怎么可能會有好的表現(xiàn)呢?

  這里,我想舉個例子:2012年3月22日,江蘇省副省長史和平,在省政府接見芬蘭諾基亞集團全球執(zhí)行副總裁Esko Aho先生。這位先生很有背景,曾擔任芬蘭總理四年,是個很重要的外賓。

  當時口譯有分工,副省長的口譯由江蘇省外事辦公室的譯員擔任,而我為芬蘭前總理做口譯。在口譯過程中,史副省長頻繁地提及“通訊”(應為telecommunication)這個詞,而這位口譯員卻頻繁地將其錯譯成communication(“交流”或“溝通”)。

  顯而易見,這個譯員以前在筆譯時,就錯誤地認為:communication就等于telecommunication。在筆譯受訓階段,如果認知和判斷錯了,口譯時就必然出錯。

  如果只是泛泛地談練口譯,而沒看到它背后起著支撐作用的筆譯功底,沒有看到筆譯階段就要獲得正確認知的重要性,就肯定會在口譯時出現(xiàn)后遺癥。

  因此,一定要把口譯技能的訓練和運用,上升到筆譯訓練和運用的高度來認識。

  3 口語能力(信息輸出)

  談口譯,一定要談口語。

  眾所周知,宇宙飛船是靠火箭送人太空的,火箭就是宇宙飛船的載體??谧g是靠口語來表達的,口語則是口譯的載體。所以,口語是口譯的重要因素。

  有的口譯員常常感到納悶:我的口語講得很快、很流利,可是在為外國人做口譯時,有時外國人卻聽不懂自己在講些什么,或只能聽懂部分。

  倘若聽眾是中國人,大可怪罪對方聽力欠佳,似乎情有可原;倘若對方是英美人士,也有如此反應,那就得認真反躬自問了。

  別人能否聽懂你的口譯,你的口語,你的發(fā)音是否正確很關(guān)鍵。

  舉三個實例。第一個例子:在北京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,口譯員在對“中美合作”這四個字進行口譯,其中涉及“合作”這個詞的發(fā)音。“合作”應該是cooperation(雙元音 ou),“中美合作”應該是 Sino-US cooperation。

  這位口譯員卻把“合作”cooperation錯譯成corporation(公司)。溫家寶總理在這次記者招待會上多次提到“中美合作”,糟糕的是,這位口譯員也就多次錯譯成“中美公司”(Sino-US corporation)。

  第二個例子:在一次國際醫(yī)學論壇上,口譯員把“炎癥”(inflammation)錯譯成了inflation(通貨膨脹)。

  第三個例子:在第四屆全國口譯大賽華東區(qū)決賽上,一個考試的口譯段子里,頻頻出現(xiàn)“時代”(era)這個詞,有一位口譯參賽選手卻頻頻地把它錯誤地口譯成了area。

  4 口譯師資的狀況

  目前,各大高校的口譯老師主要分成兩類,第一類是,本身非翻譯專業(yè)出身,他們自己的原始專業(yè)并非翻譯專業(yè)。為什么會出現(xiàn)這種教學專業(yè)不對口的現(xiàn)象?

  這是因為,從高校教師構(gòu)成的歷史布局來看,由于英語語言學和英語文學是幾十年來的傳統(tǒng)學科,與其相關(guān)的聽、說、讀、寫的教師人數(shù)占大部分,屬于強勢群體;而改革開 放后才興起的翻譯專業(yè),翻譯專業(yè)老師人數(shù)則屈指可數(shù),明顯是弱勢群體,翻譯專業(yè)出身的老師奇缺。

  所以,作為權(quán)宜之計和過渡,暫時使用非翻譯專業(yè)出身的老師來教翻譯。這好比一個牙痛病人去看病,所去的醫(yī)院沒有牙科,暫請內(nèi)科或外科醫(yī)生來代替。

  第二類,本身就是翻譯專業(yè)出身,但是,他們當初讀研的時候,主要在“翻譯理論型”研究生班,讀研期間,只專注于撰寫一份翻譯理論的論文,為畢 業(yè)做準備。

  在校期間,他們基本上沒啥口譯實踐課, 學校無法提供到社會上進行口譯實踐的機會。因此,當他們在高校當了口譯實踐課的老師后,只能在社會上去尋覓一些口譯機會來充實自己的口譯實踐。 如果找不到這樣的口譯機會,那就沒辦法了。

  高校的口譯師資隊伍,不容樂觀?,F(xiàn)在口譯教師多數(shù)都是在教中學,學中干。

  改革開放以來,翻譯市場對譯員的需求量大, 求賢若渴,翻譯事業(yè)發(fā)展如火如荼,勢不可當。口譯,是一個朝陽產(chǎn)業(yè)。

  現(xiàn)在,讓我們來看一看譯員的口譯能力來自哪里?來自以往的筆譯學習,來自以往的聽力和口語受訓經(jīng)歷。

  全面地說,是來自我們以往的聽力水平、筆譯功底和口語基本功這三方面。我們回顧一下,當初我們是處于一種什么樣的學習條件,我們又是走過了一種什么樣的受訓路程。在公辦高校里,聽力、筆譯、口語這三種基本功的訓練,互相之間是脫鉤的,是割裂開的,是在不同的時間階段實施的。

  比方說,在南京大學(其他大學也是這樣), 聽力課只設在低年級,口語課也只設在低年級,到了大三和大四,整個兒就沒有聽力課和口語課。而聽力訓練和口語訓練的斷檔和時間階段的不連續(xù)性,使得學生在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這兩個重要的口譯因素上,離口譯要求漸行漸遠。

  當走向社會當口譯時,才發(fā)現(xiàn)聽力和口語,留下了先天不足的后遺癥。于是乎,在口譯過程中,就聽力而言,聽老外講話,只能聽懂三分之一,或只能聽懂二分之一。而在口譯的“譯”的過程中, 所涉及的遣詞用字和句子結(jié)構(gòu),由于以前筆譯功底不扎實,所以口譯中便出現(xiàn)亂用詞和亂造句的現(xiàn)象,詞法和句法混亂。

  這些問題,都是因為聽 力、口語、筆譯和口譯這四種基本功,不能同期進行訓練造成的。

  所以,任何一所公辦高校和任何一所民營培訓機構(gòu),應把聽力、口語、筆譯和口譯這四種基本功,自成一體進行同期強化訓練。

  5 口譯能力的提高之道

  綜上所述,口譯員和口譯界面臨的是以下兩大問題:

  (1)在聽力水平、筆譯功底、口語能力三個方面,公辦高校大部分缺少一套綜合性的同期訓練系統(tǒng),即聽力水平、筆譯功底、口語能力,不能在同一時期得到訓練。結(jié)果是,走向社會后的口譯從業(yè)者,在“聽懂、譯對、口語純正”方面先天不足,顧此失彼。

  (2)由于市場對口譯員的大量需求,只是改革開放以后才興起的事,所以各髙校和民營培訓機構(gòu)里的口譯教學老師的數(shù)量,鳳毛麟角,遠遠少于傳統(tǒng)英語課程的老師,而具有眾多口譯經(jīng)歷的真才實干的老師,更是奇缺。

  本文主要提出我們口譯員和口譯培訓界出現(xiàn)的問題。我希望我們能盡早建立一套綜合性的同期訓練系統(tǒng),使口譯學習者們在聽力水平、筆譯功底、口語能力三個方面,在同一時期能得到全面發(fā)展。